——走进“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植养殖项目‘智惠云岭’开远实践点
中国商报云南报道(记者 李锦兰)金秋时节,穰穰满家,山野间一派丰收景象。9月6日,中国商报记者走进云南省社科联“智惠云岭”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养殖项目开远阿得邑村实践点,这里有上百亩大叶蛋白芽种植基地。
每隔20天,基地的大叶蛋白芽就可收割了,和饲料加工厂老板们交易后,村民们每亩每次收割可以有上千元收入,带来满满的安全感、幸福感和获得感。其实,村民们的幸福就这么简单实在。
阿得邑村村民张某深有感触地说:“有‘智惠云岭’的加持,有大家伙儿的汗水,阿得邑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。如今,村里公路通了,超市有了。种植大叶蛋白芽让大家伙儿的口袋鼓了起来,我家也盖起了新房子。”
从今年开始,云南省社科联组织开展“智惠云岭”系列活动,目的是整合省级社科学术社团的力量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。云南省再生经济研究会联合10余家省级社科学术社团研究论证,选取大叶蛋白芽这种新作物进行推广,它的蛋白质含量高,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强,一次种植多次收割,用作饲料可以替代大豆、玉米,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,于是策划开展“智惠云岭”以草代粮,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,以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今年3月,云南省再生经济研究会联合红河州开远市社科联及10家省级社科学术社团在开远市阿得邑村挂牌省级社科学术社团“智惠云岭”以草代粮,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实践点,组织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调研,带动会员企业投资,争取地方政府支持,积极推动项目落地见效。
“自今年4月19日开始,公司已种植118亩‘大叶蛋白芽’,投放了800头幼猪,收割大叶蛋白芽四刀,生产青贮发酵饲料200多吨。”阿得邑村项目实践点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。
目前,借“智惠云岭”以草代粮草畜一体化种养项目阿得邑村实践点,倡导“联农带农共同富裕”,已带动46户村民种植大叶蛋白芽100多亩,养殖幼猪2000多头。
“种大叶蛋白芽好啊!往年种土豆一亩地最多收入300来块钱,现在我们的土地租给他们种大叶蛋白芽,既有土地流转费收入,还能在基地干活儿挣工资。”正在收割大叶蛋白芽的阿德邑村村民陈某满脸高兴地告诉记者。
4个月、1座城市、2个考察点,10余次座谈会,10多家企业、基地、3个社区和村委、12次内部集中研讨,近600公里行程……
理论和实际相结合,“智惠云岭”坚持“智库+党组织+产业”整合社会力量探索社科学术社团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新路径,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树立了新标杆。
今年4月以来,云南省“智惠云岭”专家学者团队进田野、入村组,聊农话、支新招,开课堂、育农人。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,同时也解决了人畜争粮的矛盾,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。
如今,阿德邑村打造的集种植、养殖、销售于一体的“联农带农”增收致富的示范已经充分显现出示范带动作用。
开远市羊街乡美伍村也种下了50亩大叶蛋白芽,建成1300平方米的饲料加工厂,开远市碑格乡养猪农户试种了50亩大叶蛋白芽。
云南省再生经济研究会会长杨荣华称,“以草代粮”种养殖项目要助力乡村振兴,带动农民长足发展,必须在实践探索中积累和总结经验,持续探索“智库+党组织+产业”的模式,进一步探索如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,如何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和水平。
云南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张晖表示,“智惠云岭”是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社会组织工作的要求,整合省级社科学术社团的力量服务省委“3815”战略发展目标的具体行动,今年将开展21项系列活动,包含助学助教、产业帮扶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、边民生产生活能力提升等等,应群众所需,尽学会所能,努力为全省社科工作者搭建深入经济社会火热实践的立交桥、快速路。今后,“智惠云岭”还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实践最深处、群众最跟前,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。
“智惠云岭”活动项目在开远实践点落地生根,开花结果。这一切变化的背后,既有云南社科联的认真谋划和部署,也有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,迎难前行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——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、把学问真正地写进边疆群众心坎里。